阿杰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常识 >

后浇带怎么浇筑 您考虑好了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5 18:04:22    

后浇带,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中常见。当位于地下时,需慎重考虑其整体构造和防水措施。若后浇带设置或处理不当,易出现大量连续或间断的渗漏水,且尤以底板表现突出。究其原因,无外乎底板部位施工环境最复杂、工期最紧张、水压力最大、防水层损坏因素最多、构造防水最难实现等等。

对,全是不利因素;如此,底板后浇带做法的方向性选择至关重要。事半功倍,还是事倍功半,或许就在一念之间。

结构设计人通常可以从16G101-3图集中选择后浇带做法。或有自行设计,也基本跳不出图集给定的基本类型,即:一般构造、抗水压构造、超前止水构造。

一般构造、抗水压构造、超前止水构造,三种做法各不相同,工程项目上都时有出现,其适用性、局限性不尽相同。

1 一般构造做法

一般构造做法主要体现在垫层、防水层、保护层(如有)下落50mm,为垃圾清理不净、结构净尺寸留有余量,工程中常用于温度后浇带和伸缩后浇带,暂未见有用于沉降后浇带。该做法中的防水层、保护层对水压力的抵抗作用极为有限,可能会因为意外的地下水位升高、急剧降雨造成的肥槽积水等原因而出现拱破、冒水情况且难以妥善处理。如果防水层本身也有瑕疵(客观上大概率),尴尬可能来得更快。显而易见,在存在上述风险的情况下,一般构造做法诚不可靠。当然,我们也欣慰地看到,有些项目的设计图纸中对这种做法的适用条件进行了限制,也有些项目则彻底摒弃了这种做法。

2 抗水压做法

对于抗水压做法,有一点需要辨识清楚:虽名为“抗水压垫层”,实质上针对底板结构而言是垫层,对于防水层来说是加厚的、配筋的、能抵抗提前到来水压力的混凝土保护层。工程中作为三种不同功能(温度、伸缩、沉降)后浇带使用皆有存在,特别是防水层采用高分子自粘胶膜防水卷材或其他预铺防水卷材时,这种做法的优势更为明显:防水层在遭受过度污染、外力破坏前已与保护层混凝土实现预铺反粘,保证了刚柔融合的系统功能顺利实现(对于地下防水而言,防水层绝对的完整性实难保证,不窜水才是大多数情况下的唯一正解——这是另一个话题,暂不做讨论)。

3 超前止水做法

超前止水做法,实际上采用了阶段性变形缝的构造,在三者中最为复杂,但因其独有的“变形”能力,很多情况下成为沉降后浇带里的主角。所谓“超前”,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时间上,在后浇混凝土施工前即具有抗水压能力;另一个是空间上,将防水的阵线前移,使之远离结构混凝土。这种功能的实现有一个前提就是“防水层+止水带”这个组合是可靠的的,但实际效果很多时候并不尽如人意。每一个业内人士都深知变形缝防水的力不从心,更何况这个变形缝是蜿蜒曲折纵横上百米甚至更长?为什么会出现“十缝九漏”的现象呢?防水混凝土不连续、防水层不完整、止水带不止水,三者在同一部位同时发生几成必然,仅此而已。沉降后浇带的混凝土往往延后很长时间才会浇筑,有时甚至不止一年半载。我们难免会陷入这样的纠缠:如果变形量(沉降差)大了,在复杂的三维破坏作用下,防水层和止水带都难以抵挡;如果变形量很小,本身就是后浇带位置,采用这种构造变得没有必要,相当于自找麻烦;而一旦防水措施提前遭受破坏,哪怕是局部一点,也会全线失守,甚至水漫金山时连应急堵漏都无从下手。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看上去很美的超前止水做法,竟是如此的华而不实、费力不讨好。细想之下,突出的症结在混凝土本身不连续上,我们更容易有所作为的也是这一点。如果混凝土是整体性的,即便出现点儿过程中的渗漏也不至于让我们束手无策,总比30∼40mm的敞口(阶段性变形缝两侧混凝土的间隔距离)在那儿好多了。

行文至此,我们有没有突然发现,抗水压做法不正是一个取消了临时变形缝的超前止水构造吗?粗略分析后浇带两侧产生差异沉降时的大概情况,从防水的层面讲,抗水压做法无疑是更为安全的选择:首先是“变形”之外的功能都能满足,其次是本身也具备一定的“变形”能力(沉降差大了,变形缝也无能为力),最重要的是有路可退(风险更小,处理更易)。想明白了这些之后,当我们看到下面这样的设计时是不是忍不住脱口而出“干得漂亮”?请注意最底下一行小字!

且慢,且慢!钢板止水片,我们一般称为止水钢板,向下弯边扣着使用真的合适吗?这很有可能又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好心办坏事!当底板仅做抗水板使用时,其厚度往往比较薄,甚至只有250mm。这个部位本来就不大敢使劲儿振捣,再用钢板如此上下一分,钢板下方混凝土的密实度以及混凝土与钢板之间的握裹如何保证?后浇部分的混凝土是不是更惨一点?连空气都走投无路了吧?

请大家务必记住一点,规范里所说的止水带盆式安装是向上倾斜而不是向下。外墙的止水钢板向迎水面弯折做法基本无害(其实也显著增加了接头焊接的难度),但放在底板可就有害无益了。拜托大家,别再被误导了!更何况搜遍规范和图集,都没有找到这种“反盆式”的原型,也就是说误导我们的教唆犯竟是不存在!想替换?没问题。遇水膨胀止水胶、预埋注浆管这些新技术、新工艺早已经在地铁、管廊项目中大显身手了!

当心,当心!不管是哪种做法,从规范,到图集,再到具体项目的设计图纸,都容易留下一片很大的“两不管”地带,您能想到是哪里吗?底板、外墙后浇带都有各种各样的参考或设计做法,唯独永久保护墙(亦可称作防水导墙、砖胎模)部位,是不是很多时候都被忽视了而成为事实上的短板?有图有真相,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简单概括一下几种底板后浇带做法:

1. 如果确认后浇混凝土施工前不会有任何风吹草动,可以考虑一般构造;

2. 抗水压构造是个令人放心的全能型选手;

3. 超前止水构造中看不中用是常态,很多时候难当大任;

4. 无论哪一种构造,均需落实好永久保护墙部位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