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卓
虽然叫“超市”,但遍布长沙各大社区的慈善超市却不买不卖,爱心物资对困难群体“白送”,送完即止。一旦捐募不理想,“超市”货架空空如也,慈善则难以为继。如何让慈善超市可“市”,公益造血可持续?
在开福区四方坪街道金帆社区,一个开在连锁大超市里的社区慈善超市,在长沙开启了“慈善超市消费场景化”的实验。开在六一超市的这家“店中店”,130余种生活必需品以最低5折的价格卖给社区特殊困难群体,寄卖志愿者制作的手工艺品,利润注入社区发展基金反哺公益,同时志愿者凭义工工时兑换的积分也可在慈善超市消费生活用品。截至本月,金帆社区慈善超市开业9个月,已惠及3000余人次,资助困难群体约5万元。而在社区公益活动以及社群促销引流下,慈善超市“母体”六一超市生意红火,一个可持续的公益闭环已现雏形。
超市130余种商品“两个价”
“道道全”压榨菜籽油5升,价格:85元,爱心价:45.9元。
“太太乐”鸡精,价格:12.5元,爱心价:8.9元。
……
走进金帆社区六一超市,进门醒目处即可见一个20余平方米的迷你“店中店”,有意思的是,各大商超“口无二价”,“店中店”货架上满墙生活必需品却都标示两个价格。一个面对普通消费者,一个则对应社区低保户、特困户、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度残疾人和90岁以上高龄老人五类人群。
“慈善超市东西又便宜又好,社区还能帮送货。”9日上午,96岁的社区独居老人金淑仪拿着一个空零食袋走进慈善超市,社工一看包装就非常默契地帮老人找到她爱吃的这款零食,以爱心价结账打包,老人则开心地在超市里和志愿者喝茶聊天。
金帆社区党委书记吴晶告诉记者,社区以党建引领整合资源,与六一超市联建联营,去年7月推出了长沙首家消费场景慈善超市。六一超市经营者很有慈善情怀,不仅腾出20余平方米的最佳“码头”,免水电费,还以近乎零利润爱心价格出售米、面、油、调料等130余种生活必需品,社区认证的五类特殊困难群体可凭有效证件购买。
慈善枢纽有买有卖有捐有送
“我在金帆社区慈善活动现场等你”的粉色网红路标下,商品展示区、爱心捐赠区、手工艺品展区和社区活动区等在慈善超市内次第排开。
“螺蛳壳里做道场,我们场地虽小,服务有声有色!”吴晶说,慈善超市不仅卖日用必需品,还接收有价物品和资金捐赠,定期举办慈善义卖,利润注入社区发展基金账户。社区再用发展基金,为辖区内有需求的群众购买物质帮扶、家政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多元化民生服务,搭起集“治理+慈善+商超”于一体的综合性慈善枢纽。
慈善超市还能激励志愿服务、消费义工积分。设立“月慈善日、周兑换日”活动形式,志愿者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由专业社工统计工时,一小时积累2积分,凭积分可“购买”生活必需品。货源则来自社会爱心捐赠以及社区发展基金购买。通过慈善超市平台,社区培育了一支68人的“红引领,金服务”专业志愿服务队,已累计开展志愿服务240次,志愿服务时长400余小时。
一个基层“善”治的闭环样本
传统慈善模式下,爱心企业和个人单纯捐赠,困难群体则无选择地收受。这种单向度的模式,在金帆社区慈善超市被打破,变成“超市直接让利,困难群体可选”。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也在这里得到了兑现。雷锋志愿者们服务不仅得到记录认可,还收获物资回报。社区的公益活动、积分兑换都在“店中店”举办,超市的活动信息在各个小区社群和社交媒体里滚动播发,为六一超市引流带客,效应显著。“我们本意就是开街坊店,为社区做点力所能及的慈善,和大家一起红火过日子。”六一超市创办人肖瑞说,公益慈善不仅没有拖累经营,从2022年在金帆社区开店以来,已走出社区开了3家连锁店。
吴晶表示,社区接下来将依托慈善超市,开展“金帆红阿姨直播间”,直播手艺达人阿姨编织绝活,办“金帆慈善夜市”等,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完善综合功能性的慈善超市体系,让一个基层“善”治的闭环样本行得远、走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