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楼昕
CFP供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出现了很多新词,比如,“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一句中的“瞪羚企业”。
相比独角兽企业这一相对好理解的名称,很多网友都瞪大了眼睛问,什么是瞪羚企业?
其实,这并不是瞪羚企业第一次出现在重要场合。
去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指出,要有力有效支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发展。
企业为何要以瞪羚来命名?瞪羚企业又有什么特殊之处,值得《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政府部门又该如何培育好、服务好这些企业?
(一)
瞪羚属的动物,大多小体型、能跑、能跳、能跨越,在很多非洲草原动物纪录片中,都能见到瞪羚与猎豹赛跑的画面——必须跑得飞快,不然就会被吃掉。
瞪羚企业这一概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提出,主要是指那些规模不大且已经跨过创业初期死亡谷,成长速度快、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的中小企业。生动贴合的拟名,也为瞪羚企业博得不少关注度。
在国内,瞪羚企业有更为本土化的释义。根据中国国家标准《高成长企业分类导引》(GB/T 41464—2022),瞪羚企业首先需具备成熟的商业模式,收入或雇员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其次还要以科技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为核心支撑;最后还应具备高成长性,成功度过初创期,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即便各国对瞪羚企业的界定稍有不同,但有几点能够肯定,即瞪羚企业更容易成为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突破口,它们更容易在细分领域实现目标。并且一个地区瞪羚企业数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区域创新活力与经济发展潜力的核心标尺,瞪羚企业越多,这个地区综合实力就越强。
我国瞪羚企业的蓬勃发展起源于北京中关村。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正式推出“瞪羚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融资支持、担保服务等金融手段,为高速成长的瞪羚企业注入强劲动力。
经过10余年探索,我们看到了一条相对清晰的发展脉络,瞪羚企业逐步迈入成长期。2014年,科技部火炬中心与长城战略咨询联合成立“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研究”课题组,2016年举办“双创周”活动,2022年出台推荐性国家标准《高成长企业分类导引》……瞪羚企业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逐年递增。
可以说,用“瞪羚”来命名一些企业,既暗示了企业特征,又寄托了对企业发展的美好祝愿。
确实,全球科技博弈的大背景下,无论是抢抓新一轮产业变革机遇,还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瞪羚企业在其中都起到很大作用。无数案例摆在眼前,只有孵化属于自己的科技之星,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鼓励瞪羚企业在技术革新、商业模式创新、预防“无效内卷”的恶性竞争上,站出来、强起来,肩负起历史使命,才能推动产业往更高科技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利润率的方向发展。
(二)
新经济下,瞪羚企业已然成为一个热点和趋势。各地的“瞪羚”,究竟是美羊羊还是懒羊羊?
先看一组数据。
根据长城战略咨询统计,截至2024年11月,我国有瞪羚企业36124家,涉92个行业大类。从城市分布来看,并不均衡,大多集聚在北京、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等地,中西部相对较少;从行业分布来看,生物科技、软件服务、半导体、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企业服务等占比较高。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抓科技创新,要着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既多出科技成果,又把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可见,瞪羚企业数量与当地经济体量、科教资源分布、市场环境情况、资本市场青睐度等有紧密联系。换句话说,瞪羚企业的成功与否和要素市场紧密挂钩。
比如,北京作为全国中心,科研资源、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有大量国家级科研项目和创新平台,吸引了众多高端人才,并有活跃的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上海是国际化金融中心,和全球接轨,享受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和市场信息;广东产业链生态健康,产业集群及配套体系非常完备,研发生产销售一条龙打通,是科技创新的良好试验田;浙江持续加大对战略性领域和方向的创新资源投入,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可以说,经济发达地区由于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大的市场、更多的资源、更猛的政策,更能吸引企业集聚。当然,近些年来,中西部地区也不甘示弱,如成都、武汉、西安等中西部资源集聚城市也通过建产业园、发布一揽子政策等吸引人才和企业。
如何提高一个地区的瞪羚企业数量?有两条路——“养羊”和“买羊”,也就是自主培育和招商。
其中,自主培育的企业周期性长,但和当地政治经济生态黏合度高,一旦有了成效、形成规模,将会成为本地GDP的可观增长点。
反观招商,虽是现在的主流模式,但“摘桃子”的行为,一来容易引起城市和城市的“战争”;二来拿出大量真金白银和政策红利搞引进的不少是欠发达地区,难免存在福利到期企业搬家的现象,不能为当地产业升级带来多大蓄水池效应。
面对这样的两极分化,“懒羊羊们”有很多理由,比如地方营商环境一般、产业链产业集群不明显、高校资源匮乏导致人才虹吸效应不佳等;“美羊羊们”心里也会嘀咕,认为政府关心太少、创业初期不受资本市场青睐不好筹钱、全靠自己生扛等。
(三)
瞪羚企业不是评出来的,而是良好创新生态和营商环境孕育出来的。如何更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让其跑得更快、跳得更高?
在顶层设计上,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意见》《“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关于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企业融资的若干措施》《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围绕提升创新能力、优化生态环境、拓宽融资渠道等明确导向。
国有国补,省有省补。各地也围绕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综合服务等方面出台文件建议,制定差异化政策,并及时收集企业反馈、调整优化条款。建强创新生态,健全服务体系,搭建各类产学研用平台,推动产业协同、资源集聚,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和量产。
落实情况如何?来看一组地方案例。
2023年,《上海市高质量孵化器培育实施方案》发布,作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战场和上海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的主阵地,张江高新区从体制机制上改革破冰,成立ATLATL飞镖创新中心等高质量孵化器,从基础服务向精准服务、从集聚企业向孕育产业、从孵化链条向厚植生态转变,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引领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山东是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开展瞪羚企业培育认定的省份,积极构建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成长体系,出台独角兽企业培育专项政策,健全“种子瞪羚—瞪羚”和“种子独角兽(或瞪羚企业)—未来独角兽—独角兽”梯度培育体系,实现瞪羚企业的有根孵化,并在入选奖励、技术研发、融资服务、人才政策等方面予以政策扶持。
累计培育瞪羚企业1000家、独角兽企业80家,是深圳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定下的目标,并提出构建发现挖掘评价机制、强化金融赋能支持、完善创新生态支撑、强化专项人才保障、助力拓展国内外市场等五大类12小项任务。在强化组织保障上,由分管市领导主持召开部门联席会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困难;在完善服务机制上,建立“一企一策”服务机制,搭建政企直通车平台,依法依规为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支持举措;在营造良好监管环境上,制定“沙盒监管”规则,创造安全宽松环境。
在杭州,政府坚信刀刃向内的“数智治理革命”,最好的政策是“不折腾”,最高的效率是“少盖章”。当宇树科技需要测试环境时,滨江区政府直接开放了亚运会场馆;为了说服强脑科技落地,余杭区未来科技城考察团飞了一万多公里去往波士顿和强脑科技团队洽谈脑机接口技术未来的发展……遵循新技术新产业发展规律,杭州逐步完善“基础科学—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生产制造”全产业链,形成了300余家细分赛道领军者专注场景创新、上万家小微科技企业协同分工的创新创业新场景。
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特点,决定了信贷资金青睐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有足够抵押物、能申请专项贷不同,瞪羚企业在创业初期大多以无形资产为主,有专利、有知识产权、有项目却找不到钱。2010年,陕西出台《陕西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管理办法》,让实业更有资本实力。
(四)
在政府高质量服务瞪羚企业的同时,瞪羚企业同时也在反哺区域经济发展。
在产业结构优化上,瞪羚企业一方面能提升传统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话语权;另一方面能引领新兴产业产生集群效应,促进上下游结构优化,推动企业抱团发展。在刺激经济活力上,瞪羚企业能吸引大批量高素质人才加入,创造大量工作岗位,盘活科研院所和高校资源成立大量产学研合作基地,以产业园、科创园等形式推动当地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并带动消费升级。
培育瞪羚企业,是一件久久为功的事情,对政府、对企业都是一场漫长且艰难的考验。要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两只手”同时发力,要营造政府大抓创新、企业深耕创新、人才投身创新的“新”氛围,更要鼓励试错、包容失败,让所有可能自由生长。
毕竟,再大的“巨无霸”,也是从“小不点”长大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