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或家长在选择留学目的地的时候,考虑的因素会有很多,比如文化、教学质量、教育体制、社会环境......
其中,关于各国学制的问题,却似乎被很多人所忽略,但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留学的体验。
一、学分制和学年制分别是指什么?
目前,世界各国大学的学制模式主要分为学分制和学年制两种。
1、学分制
代表国家:美国、加拿大
在学分制模式下,学校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及相应的全部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学生最终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和绩点成绩作为毕业标准,且学习不受时间(学习年限)的限制。
学分制以选课为前提,与导师制相结合,以定量的学分为单位计算学习内容,使学生有可能自定学习负荷和学习进度及顺序,从而适应个别需求。
学分制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它伴随着选课制的出现和美国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而逐步确立。因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在世界各国大学得以广泛运用,至今已经延续了一个多世纪。
2、学年制
代表国家:英国、爱尔兰
和学分制恰好相反,学年制是指不考虑学分,由学校按系科、专业统一制定教学计划,规定学生的学时数、学习年限和应修课程。学校通过评估学生在规定的年限内是否完成了规定的必要课程,是否通过相应的课程考试等要求,来作为能否准予毕业并授予学位的评判标准。
采用学年制的学校,其学年和学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有不同的规定,其中包括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门类,以及各自对应的教学时数。大家在查询专业项目的课程设置时,可以关注这部分内容。
在了解学分制和学年制的概念后,到底应该选择哪种模式更好呢?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两种不同学制具体都涉及到哪些方面的差异。
二、学分制和学年制的差异点
学习年限
实行学分制的国家,没有固定的修业年限,只要你的学分修满了就可以毕业。比如在美国,大部分学生完成所有的学分需要4年左右,也有部分学生只用3年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学分,提前毕业。
而实行学年制的国家,对于修业年限是固定的,学生必须在规定年限里完成所有规定课程,才能毕业。比如在英国,学制一般是3年,苏格兰地区是4年。
选课制度
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课以及绩点学分为核心。选课制度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以便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优秀的学生可以多选课,如达到规定的总学分就可以提前毕业;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甚至可以少选课,通过延长学习年限来保证顺利毕业。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想要延期毕业,仍需了解你所在学校相关的具体要求,比如每学年是否也有最低学分数要求,或者最多可以延期多久等等。
而在学年制下,学生每一年的课程计划都已安排好,对学生实行统一的要求,所有学生基本都保持一致的学习进度。只有少量的选修课程,学生可以进行自主选择,但选择的范围、数量都非常有限。
总的来说,学分制下的学生可广泛涉猎自己感兴趣的学科,整个学习期间也不只是固定于自己所学专业;而学年制则更加专注于学生所选专业的深度学习。
课程设置
通常来说,学分制下的本科课程类型主要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种。
1. 通识课程(General Education):为专业课程打基础,也可以培养对其他课程的兴趣。对于普遍标准的4年大学本科来说,学生在前2年主要学习的是通识课程,到了大二下学期或者大三才开始确定细分专业。
2. 专业课程(Major/Concentration):具体细分专业确定后,学生在标准4年制本科的后2年开始深入学习专业课程。完成这些专业课程是获得学位的首要条件,具体的课程数量要求会根据学校和学院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3. 选修课程(Electives):贯穿整个大学课程学习。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以及非专业选修。一般大部分专业课程除了主要的核心课程外,还会要求学生辅修专业相关的课程。
而在学年制下,大学课程一般只有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通常没有所谓的通识课程。
以英国为例,在进入本科阶段之前,英国学生在高中的 A-level 阶段基本已经定好了专业方向,并开始修读一些通识基础类课程。所以到了大学阶段,学生就可以直接开始专业课程的学习。
正因为此类教育体制的不同,国内高中毕业生如果想要申请英国本科课程,一般都需要先读一年的预科,才能开始本科课程的学习。
毕业考核标准
学分制的毕业考核标准自然是以学分为核心,通过学分和绩点(GPA),来衡量学生学习的质量情况。学校对学生毕业学分的要求,主要包括总学分数、学分的构成比例,以及本校在籍学分数(Residence Credit)三方面,学生只有满足上述所有相关要求,才能顺利毕业并拿到学位。
具体来说,学分制一般要求学生总学分数达到毕业最低要求,同时专业必修课需要修满一定学分,选修课也需要修满固定学分数;对于转学生来说,还会多一项本校在籍学分数(Residence Credit)的要求,即获得该校颁发的学位必须要达到在本校所修学分的数量。
此外,在学分制下,平时的课程作业会相对较多,期末考试也不是唯一的考核项目,平时大大小小考试很多,这些都会计入最终的考核成绩中。
学年制规定学生以修满统一规定的学时数和学习年限,并通过每年的期末考试以及最终的毕业论文作为能否准予毕业、授予学位评判标准。同时相比学分制来说,学年制下的平时作业和考试占比相对小一些,重头戏还是期末的大型考试和论文。
三、学分制 or 学年制,该怎么选?
适合学分制的情况
1. 偏科,并希望扬长避短
对于偏科的学生来说,学分制下的学习更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相比于学年制统一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学分制则以选课代替排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学习计划,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更为主动、独立,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扬长避短,把兴趣爱好融入到学习中去,激发学习积极性。
2. 想要提前毕业、缓解经济压力
因为学分制对于学习年限和时间没有强制性规定,所以很多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可以不受课堂的限制,超前学习,提早完成学业;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也有足够的时间对已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
同时,没有固定学习年限的限制,也可以帮助那些经济条件有限的同学缓解财务压力。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如果选择多修点学分,可以提早毕业,等于减少了总费用支出;当然,学生也可以通过适当少修学分、半工半读,延长学习时间的方法(前提是满足学生签证的最低修学要求),来减轻学费负担。
3. 有转学意向
在学分制下,大学教育初期一般以通识大类课程为主,专业细分方向未定,学分转换自由。比如在美加地区,各州(省)都有相应的非常完善的转学分体系,因此转学转专业比较容易且非常普遍。而学年制下就没有这样的灵活度,进大学的那一刻已经决定好了主修专业,之后的转学转专业都不容易实现,制度比较僵化。
此外,还有不少学分制学校允许学生跨专业或跨校选课,专业间、校际间相互承认学分,那么各专业学院或是学校间可以共享很多学术资源,比如自己学院/学校没有开设的课程我可以去其他学院/学校上,学生可以跨领域发展, 从而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适合学年制的情况
1. 自觉性、自我约束力欠缺
学年制下,学生每学期的课程计划均由学校统一安排,同年级同专业学生基本保持一致的学习进度。无论学生还是老师,都接受统一且平均的课程安排,对学生学习和教师的工作都做到了合理分配。因此,这样的系统化教学管理更适合那些自觉性、自主性较差的学生,只要跟着大节奏走,跟其他人的差距相对就不会太大。
而在学分制自由选课制度下,这类学生很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能力有别的学生之间便可能产生严重的两极分化。同时,很多对自己的专业规划并没有那么清晰的学生,尤其是刚进大学的低年级学生,还会出现盲目选课甚至跟风选课的情况。导致的结果可能是,选课人数过于集中在某个老师,其他老师则是无人选课,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2. 想要系统、全面学习专业
在学年制下,进大学基本就直接开始专注于细分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识类课程涉及较少,专业设置更加有利于学生在专业领域更加深入的学习和钻研。由于课程配置都是经过专业教学设计和搭配,在知识结构和难易程度上都做到了完整和平衡,使得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得到保证,学习也更为系统和全面。
学分制在选课上虽然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度,但如果缺乏必要的制约,很容易导致一些学生以获取学分为目的,专挑容易拿学分的课程,有可能导致整体学习质量的下降,专业学习也很容易出现东打一枪西打一炮的情况,整体上缺乏深度和系统性。
3. 社交能力、适应能力不强
学年制下,学生管理仍以固定班级为单位进行,这对很多人来说会更有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也更容易适应全新的环境。相信这一点对于初到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但在学分制下,班级制度被打乱,学生通常没有固定的班级归类,取而代之的是较为松散灵活的导师制度。学生根据专业方向来选择自己的导师,在学习过程中如遇到任何问题,均以联系导师或者直接联系学校为主要沟通方式。由于缺少固定群体的交流相处,对于社交能力不是那么强的同学来说,初期可能会产生不少心理压力。
不管是学分制还是学年制,都有制度本身的优点和缺点,想要出国深造的同学在如何选择学制问题上,尽量结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