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杰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虚构考研成绩“维权”:涉事考生的生存状态更令人忧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7:15:00    

2025年4月2日,西安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关于个别考生谎报成绩扰乱招生工作的声明》称,研究生招生一志愿复试结果公布后,个别考生虚构高分考研成绩携家人向学校提出异议、制造是非,实际情况是该考生分数未达到国家线。

此前,网上有消息称,有考生报考西安财经大学的研究生,笔试得了高分,但最终未被录取,质疑学校招生有黑幕,于是带着家人到学校“投诉举报”,要求查处。学校调查的结果让人目瞪口呆:该考生所谓的笔试“高分”,完全是虚构出来的,其实他连考研国家线都没有过。

当事考生为什么会编造这样低级的谎言?或许是考生无法接受笔试低分的结果,更无法面对令父母失望的后果,于是虚构了自己高分的成绩,信以为真的父母对最终未被录取表示异议,于是与子女一起到学校“维权”。整起事件推演下来,可谓充满了荒诞之感。

西安财大的遭遇并非孤例。3月26日,重庆交通大学也发布了类似的声明,透露了类似现象的更多细节:“数位考生虚构高分考研成绩携家人向学校提出异议制造是非”,实情则是“考生要么数门缺考,要么低分并未过线,甚至并未报考我校却伪造我校考研成绩查询截图”。

“伪造考研成绩”似乎已经蔚然成风,值得社会予以严肃关注。

根据封面新闻2025年2月报道,网上出现了一门“考研改成绩骗父母”的生意。商家利用前端技术暂时修改网页,甚至还细分出了“提供截图”“提供录屏”与“提供网页操作”的服务。有商家更是宣传“出成绩两天,已接几百单”。而改成绩的目的,是“伪造一个看似合理的分数,让父母支持自己再次备考”。

依照这些背景信息,或可推测“考研改成绩”闹剧的成因:一部分考生依靠父母的经济支持常年“全职考研”,但因为种种原因而初试成绩不甚理想。为了继续给父母提供“情绪价值”而支持自己再次备战,就想出了“改成绩骗父母”的野路子。有需求就会有市场,甚至在网上演化出了相应的“商家”来满足这种需求,价格也依据“改成绩”的难度由低到高不等。

可以想见的是,在如此之多的“考研改成绩”大军里,一部分考生只是稍微改得高一些,没过线还是没过线,但足以安慰家长自己考得还算可以;而另一部分考生就难免“玩脱了”,低分乃至缺考甚至是没报考,都可以虚构出高分来安慰家长,以至于出现“带着家人”去学校闹的搞笑操作。在这个环节里,家长的“信以为真”让整起事件的荒诞色彩达到最高值,也凸显出类似行为的黑色幽默之处。

“考研改成绩”堪称行为艺术。很多考生伪造考研成绩的目的是“骗父母”,“骗着骗着连自己也信了”。“弄假成真”的结果是“带着父母来学校闹”,这是对父母殷殷期盼的莫大嘲弄。

近年以来,以考研逃避就业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因为工作不好找,或者希望继续卷学历提高就业竞争力,甚至单纯为了逃避就业而选择考研,形成了“考研大军”“考研高考化”的现象,甚至不少考生“全职考研”,为此不惜“二战”“三战”。

虚构的考研成绩在任何意义上都不能成为欺骗父母的“情绪价值”,涉事考生的心理与生活状态更令人忧虑。这些考生在心理与经济上都难言独立,他们的人生在东窗事发之后谅必会遇到更大问题。因此,社会大众有必要摒弃对“研究生”的过高推崇,家长与考生都应更加理性地看待考研,不能将其作为逃避人生的借口。

事实上,以当下的经济形势来看,多读几年研究生,就要多花几年学费、生活费,少挣几年钱。从教育投资的角度来看,现在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见得比本科生好,甚至出现了倒挂现象。考研,理应是作为成年人独立理性决策的教育投资行为,考生家长也有必要脚踏实地、理性对待。

国家招生考试不是按闹分配,考试成绩更不是考生可以拿来欺蒙家长的工具。事情败露之后,不仅要被计入诚信档案、取消两年内的报考资格,更有可能被追究违法犯罪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0条,伪造、变造国家机关公文,是犯罪行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可处三到十年有期徒刑。而国家统一考试的成绩单,有可能被认定为国家机关公文。上述两所高校在声明中也都表示,已将相关问题移交公安机关处理。不排除警方以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犯罪进行立案的可能,最少也应该被治安处罚。

而对那些在网上兜售“考研改成绩”的商家而言,同样应该受到法律严惩。公检法机关理应以此为契机,揪出背后这些不法业者,避免更多家长与高校受害。

王兢

责编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