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下,中共上海市委网信办、中共上海市委外宣办、上海社会科学院与文汇报社联合出品的《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系列短视频今天推出第二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刘亮带你走进金融交易平台、科创策源功能区和高校科技基础设施平台,生动讲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实践。
《大家聊中国式现代化》每日更新一集,邀请上海社科院专家学者生动阐释和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经验和重大成就,聚焦基层实践、解读真实案例,将学理观察与场景、案例相融合,在“思想导游”中触摸城市,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磅礴力量。
“我现在正在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交易大厅。”跟随刘亮的脚步,摄制组来到上期所。大屏上,不断跳动着红色、绿色相间的数据,这些指导企业投资交易的“上海价格”在国际舞台上正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刘亮说:“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而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要求,就是要提高生产要素,特别是生产资料、资本和劳动力等在资源配置中的效率。”他指出,上海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集聚了包括上海期货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在内的15个金融要素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交易平台,对资源配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也在积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升级版,金融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更大活力。
从上海交通大学的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到剑川路上的“大零号湾一公里孵化器”,浓浓的科创氛围扑面而来。“基于产学研结合打造的零号湾,已成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刘亮带大家一路行走,从“零号湾”到“大零号湾”,往昔的传统工业聚集地变身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这个由交大、闵行区、上海地产集团打造的创新创业培育平台,集聚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科技力量,创新生态之下,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不断提升。
刘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能够产生源源不断的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动力,通过激励机制等一系列创新,提高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上海在“四大功能”强化、“五个中心”建设过程中,都要求进一步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和重要枢纽链接,上海必将在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先行者和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