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尚青龙
作为动力电池领域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内,这家公司接连在青岛注册成立两家子公司,覆盖换电技术、能源管理、电池销售等核心领域,引发行业广泛关注。专家分析,这一密集动作背后,不仅是宁德时代对北方市场的战略卡位,更与青岛在新能源的产业布局上形成共振。
宁德时代“接连落子”青岛
北方换电战略支点浮出水面
2025年,刚刚过去的一个月,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在青岛接连注册子公司,引发行业关注。
4月3日,宁德时代在青岛新注册成立时代骐骥新能源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新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其经营范围包含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在线能源计量技术研发、合同能源管理、电池销售等多个业务。
而就在3月14日,宁德时代才在青岛成立了时代电服(青岛)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0万元,经营范围则包含: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电附件销售、换电设施销售、充电基础设施运营等。
其实,宁德时代在青岛的布局早在2023年就已经开始,当年4月宁德时代在青岛注册成立了青岛润超新能源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注册资本为670万元人民币。公司的经营范围包含:新兴能源技术研发、新能源汽车换电设施销售、物联网技术研发、物联网应用服务等。这是宁德时代布局青岛的“先手棋”。
从注册资本和业务范围来看,三家公司业务虽各有侧重,但“换电”成为共同关键词。其中,时代骐骥新能源科技(青岛)有限公司的成立尤其引人注目。宁德时代曾于2023年推出重卡底盘换电解决方案“骐骥换电”,计划到2025年建成1000座换电站,中期目标扩展至3万座。穿透股权结构可见,时代骐骥新能源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母公司时代骐骥绿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正是宁德时代在换电生态领域的重要载体,此前已在厦门、重庆等地设立区域子公司。青岛作为北方商用车制造重镇,叠加港口物流场景需求,无疑成为换电模式北上的理想试验场。
青岛新能源产业“加速度”
填补缺口,“蓄能”强链
宁德时代的密集投资,与青岛市的新能源产业爆发密切相关。2024年数据显示,青岛新能源汽车产量达12.32万辆,同比激增134%;产值163.32亿元,增速高达268%。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青岛在新能源商用车及专用车制造领域表现十分亮眼。
以一汽解放为例,2024年一汽解放青岛公司全年生产整车14万辆。其中,新能源车产量达到1.2万辆,车型涵盖中重卡、轻卡;此外,2025年新年伊始,一汽解放微型商用车项目也开工建设,项目投产后预计将实现燃油和新能源车型的共线生产,规划年产微型卡车10万辆。另外,中车、新兴际华在青岛也都有新项目落地。
同时,在政策层面,青岛发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意图明显。2024年6月,青岛市发布《青岛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行动计划》提到,青岛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整车产量达到40万辆。其中,“关键配套进档”行动中,重点提到了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和核心配套产业,填补车用电机、电控领域空白,争取超充动力电池项目落地。
2025年1月,政策支持再次提档升级,目标更加远大。最新发布的《青岛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提出打造全国重要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应用高地、新能源商用车生产基地和出口牵引型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至2027年,产业链规模剑指3000亿元,全市整车产量超过13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超40%,新能源商用车年复合增长率超200%。培育年产10万辆以上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3家。
在行动计划中,青岛将新能源商务车作为优势赛道重点发力,将围绕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动力技术路线,构建从微卡到重卡等全谱系产品矩阵。再加上,青岛作为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物流枢纽,日均货车通行量超20万辆次,“加强智能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迫切,无疑为宁德时代提供了庞大的市场空间,也与“让绿色能源触手可及”的企业愿景高度契合。
专家建议:
多维驱动方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
尽管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增长,但电池、电控等核心环节仍依赖外部供应。宁德时代的入驻有望很好地填补这一缺口。青岛科学学与科研研究会/科学智库首席专家隋映辉称,宁德时代这一头部电池企业落地青岛意义重大,对青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布局与系统创新发展将会产生一系列重要的影响。
“宁德时代带来前沿技术,头部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将显著提升本地创新能力。另外,宁德时代的入驻还会产生集聚效应,不仅可以吸引人才上下游更多配套企业集聚,还可以加速新能源高端研发人才的聚集。”隋映辉称,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车的核心部件,在整车成本中占比接近40%,是成本最高的部分。供应链本地化更可降低物流成本,为运营物流车辆节省真金白银。
“宁德时代的布局是一场双向奔赴。”隋映辉强调,“青岛需借此契机,从‘汽车制造基地’向‘新能源枢纽’跃升。”他建议,政府应构建“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生态,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推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并争取国家级政策试点。唯有通过“龙头企业+生态培育+场景创新”的多维驱动,青岛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方能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质变。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