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杰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李鲁平《不老河边》研讨会上,有人猜出“不老河”原型是监利的“老江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2 21:10:00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4月2日下午,“如果儿童文学论坛”第7期主题活动暨李鲁平新作《不老河边》研讨会,在武汉中心书城四楼会议室举行。

“不老河”原型是监利的“老江河”

“《不老河边》写的是20世纪50年代发生在江汉平原的故事,故事主要发生在监利。我是监利人,看到小说中描述的风土人情,感到非常亲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胡德才说,他推测小说中所写的“不老河”,现实生活中应该是监利的“老江河”,这一说法获得了作家李鲁平的认同。

长江大学副教授关翠琼,在谈到小说中“丁银花继母”三次失去丈夫的悲惨经历时忍不住落泪。她说,这个人物让她想到了自己的一位亲人,也有类似的遭遇,分别在发大水、血吸虫等灾害中三次失去丈夫。胡德才教授说,“就像小说中所说,在这片土地上,无论男人女人都与水捆绑在一起。”

就像是一位奶奶或者外婆讲故事

作家赵卷卷说,看作家李鲁平的文字,就像是一位奶奶或者外婆,讲着一个个陈年的故事,能够吸引人打动人。“丁银花一出生,母亲就去世了……丁银花就出生在1943年,她从降临起,就开始经历日军的扫荡”,这种直白的表述,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命运,仿佛在听作者讲述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湖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申东辉在研讨会上致辞说,李鲁平是湖北省代表性作家之一,在非虚构文学、诗歌、文学评论方面多有建树,他熟悉湖北的山山水水,尤其熟悉长江这条母亲河,熟悉江汉的历史掌故和故事,创作了《武汉传》《长江这十年》、“河流与少年”儿童文学系列等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时代的作品,为湖北文学工作者做出了表率。

来一场文学与历史的对话

“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若是一年丰收了,狗子不吃红米粥。”20世纪50年代的江汉平原,河湖众多、十年九涝,数不清的河流与湖泊在广袤的平原大地上纵横交错,缀成一张密密匝匝的水网,涨水时惊涛骇浪,一片泽国。但这里物产多样、丰年富庶,一年四季水芹菜、野葱、藜蒿、莲子、菱角、荸荠、篙芭轮番上场,鲫鱼、鲢鱼、草鱼、财鱼等品种繁多,豆腐白嫩味浓,大米可口弹牙,都是河流丰厚的馈赠。从“十年九涝”到“鱼米之乡”,无数人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奋斗的历史。

当时,干劲十足的人们修堤坝、填沼泽、垦荒、建立农场,让千里沼泽一步步蜕变成如今的样子。《不老河边》的三个主人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启了各自的寻找之路:丁银花寻找继母和弟弟,船工小冯寻找父亲和走失的冯家船,上海学生小魏千里迢迢寻找哥哥。在他们的旅途中,他们见证了江汉平原从沼泽荒地到良田沃土的蜕变,感受到了人们改造自然的激情与坚韧。

“把故事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里讲,是有难度的,因为孩子们对那个时代并不熟悉。他们现在的生活、他们看到的江汉平原,与故事里讲述的有很大区别。但我想让孩子们通过这个故事了解这段历史,了解江汉平原是经过无数人改造、开垦后才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的,我相信孩子们能够从这样的大背景中受到启发,体会到那一代人的奋斗精神。”在研讨会上,李鲁平谈到自己的创作思路时表示,他“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来一场文学与历史的对话”。

本次研讨会由武汉出版集团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不老河边》是李鲁平“河流与少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