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4月2日电(记者黄安琪)春风拂过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一株来自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赠送的桃树幼苗被植入这片浸透烈士鲜血的土地。与此同时,一株来自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赠送的梅树正启程前往上海龙华烈士陵园。日前,这场跨越三百公里的“树木迁徙”,让沪宁两地的红色血脉在清明时节再次交融。
88岁的戈春友老人颤抖着双手,为新栽的桃树培上第一抔土。72年前,他亲手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种下第一批纪念树苗;今天,他见证着象征两地革命情谊的新生命在此扎根。“这些树会说话,”老人轻抚树皮,仿佛在触摸历史的年轮,“它们会告诉后人,信仰是如何在黑暗中开花的。”
图为来自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赠送的桃树幼苗被植入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新华社发
在移栽仪式现场,雨花台烈士陵园讲解员周鑫玥和龙华烈士陵园讲解员宋强共同讲述了一个关于“绣花针与铜板”的故事。1934年,郭纲琳不幸被捕入狱。在狱中,她用磨尖的铜板刻下“永是勇士”的誓言,她以针为笔,在枕套上绣出“起来”字样,又在右上角绣了一只大雁。当敌人没收所有针线后,这位富家小姐竟用竹签在布面上继续绣那只展翅飞翔的大雁。
1937年,27岁的郭纲琳一路高唱国际歌,就如同那只高昂着头颅的大雁,走向雨花台刑场,这是她人生中的最后一次飞翔,她眺望着东方,那里即将升起新中国的朝阳。
“看,这就是当年郭纲琳用竹签绣的痕迹。”雨花台纪念馆的玻璃展柜前,讲解员指着大雁翅膀上一处特殊的针脚。阳光透过展柜,那些深浅不一的绣线仿佛还在跳动,让人想起她在给家人的绝笔信中写下的:“我不愿造一点点罪恶在我的生命中。”
上海戏剧学院学生们带来的《龙华风云》声音剧在现场回荡。镣铐的铮鸣、狱卒的呵斥、国际歌的旋律在空气中交织,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看见先烈在龙华监狱的最后一夜。
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那株来自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梅树被种在正门的入口处。待到明年冬日,当龙华的桃花早已凋谢时,这株寒梅将在风雪中绽放——就像当年雨花台的英烈们在最黑暗的年代依然坚守的信仰。
图为来自南京雨花台赠送的梅树在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被种下。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这个清明,当龙华的梅树抽出新芽,当雨花台的桃树绽放第一朵花,那些关于信仰与牺牲的故事,将随着芬芳传得更远。因为有些生命,即使化作春泥,依然护佑着新的花开;有些誓言,哪怕穿越百年风雨,依然在年轮里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