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如意
早春三月,雄安新区一片生机勃勃。7时52分,C2701次列车稳稳停靠在雄安站,这座“门户车站”迎来了新的客人。他们可能是商务白领、政府人员、老师医生、建筑工人,甚至可能是好奇雄安新区建设的游客。疾驰的复兴号列车为这里带来了曝光度,更为这里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雄安新区是北京市发展的“两翼”之一。8年来,中国中化、中国星网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逐步成型,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初见成效;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累计入驻企业130余家,企业的上下楼“牵手”成为产业的上下游;浩如烟海的创新场景向全球顶尖人才敞开大门,一群充满激情的人都想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白洋淀畔、华北腹地,妙不可言、心向往之,一座现代化新城正加速崛起。
中国中化大厦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内,这是其顶部的“牡丹花冠”造型(3月1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3月14日,雄安新区职工夜校的老师在指导学生制作扎染。 新华社发
7天“长高”一层楼
驾车行驶在雄安新区启动区,抬头仰望,高150米的中国中化大厦总能出现在视野里。
只见这座外形酷似“金芦苇”的建筑,笔直矗立,16根外露结构柱以向上收分的姿态直指苍穹,既似芦苇茎秆的自然生长,又有飞檐立柱的古典韵律,科技感中又透露着白洋淀的野趣。
中国中化大厦是首批疏解央企中国中化的总部大楼,设计结构高度150米,地上30层,总建筑面积11.49万平方米。历经3年建设,如今初露真容,正在进行内部精装修,即将迎来交付验收的重要时刻。
回顾建设历程,建设者们感慨万千。中建二局中化大厦项目负责人介绍,中化大厦是雄安新区最高的建筑之一,建设过程中许多高空焊接作业由焊接机器人完成,这大大提高了建设效率。高峰期,大楼保持着每7天“长高”一层的“成长速度”。在智能建造的指引下,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学习的经验和做法逐步形成。
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这是建设雄安新区的初心和使命。
中化大厦是中国中化未来的总部基地,建成后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向新区聚集。中国华能总部与中化大厦比邻而立,同样已初具规模;不远处,首批疏解的中国星网全面迁驻,中国矿产总部、4所高校和北大人民医院加快建设……
3月20日,中铁城建北京公司揭牌入驻,标志着又一家央企子公司落地雄安。该公司将立足属地,坚持创新驱动,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度参与雄安新区建设。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雄安新区新引进央企二、三级子公司104家,央企设立各类分支机构300多家。雄安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雄安新区已经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形成了人心向往、要素汇聚、合力共建、共同发展的生动局面。
“上下游就在上下楼”
在雄安新区容东片区南文营社区,一处智慧养老服务展示馆正在进行内部装饰和产品陈列。记者看到,几百平方米的区域被划分为多个空间,展示馆内既有呼叫器、带放大镜的指甲剪,也有电动轮椅、AI检测仪,还有智慧养老场景化的整体展示区。
“我们来自北京,要为雄安的老人展示智慧幸福养老的未来趋势。”雄安智慧康养老科技董事长周杰对记者说。该公司总部位于北京,2023年签约入驻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让周杰没想到的是,入驻雄安中关村后,园区企业之间很快就产生了合作机会。
2024年8月,雄安智慧康与雄安妙心生物、雄安兴元科技三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智慧康公司计划将妙心生物的检测试剂引入其母公司全国万家药店及线上平台,实现全渠道覆盖。同时,兴元科技以元宇宙、VR及数字人技术为智慧康公司提供数智化支撑,并联合研发适合老年人的数字产品。
“可能就是一杯咖啡的工夫,大家一拍即合。”雄安兴元科技创始人巩文通表示,“园区科技企业众多,相距不过十几米,很多资源可以链接、整合。”就这样,“银发经济”蓝海、“疾病筛查”前沿与“元宇宙、数字人”无限想象间架起了桥梁,这三个原本看似不搭界的领域,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开始融合到一起。在未来,雄安新区的药店里,就可能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位智能数字人健康管家正以专业的姿态,为顾客提供详尽的咨询解答,覆盖从日常保健到健康问答的方方面面。
“园区企业的集聚效应越来越明显。”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总经理刘晶晶介绍,园区构建了“一名招商人员+一名产业服务人员+一名物业服务人员”多对一的服务体系,主动了解企业诉求,帮助解决难题。开园一年多来,已吸引140多家企业入驻,其中既有行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也有一批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空天信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前沿产业。
“上下游就在上下楼”,这种产业协作模式在雄安正成为常态。雄安新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雄安新区通过精准定位人工智能、空天信息、智能网联等产业方向,打造的27栋主题楼宇已吸引超570家企业入驻,实现产业配套“门对门”、创新研发“上下楼”。
人与城的“双向奔赴”
“从宿舍到办公室只需要5分钟,真是太方便了。”在雄安科创园,雄安国创中心科技有限公司先进光源研发总监柳兴这样说。柳兴1990年出生,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2024年来到雄安新区从事激光领域的科研工作,“雄安也是我向往的城市,这里的创新氛围适合做基础科学研究。”
2025年,柳兴被认定为雄安新区高端人才“特岗特薪”C档。在工资之外,柳兴还能获得新区给予的奖励和补贴。“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新区都给了我们很多关照,让我们更加专心做科研。今年我要组建自己的实验室,拿出更多高水平的科研作品。”柳兴对自己在雄安的发展充满信心。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一座活力之城,势必对人才有强大的吸引力。在“百家创新平台雄安行”活动中,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获得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华明院士,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者陈伟团队、国内生物识别行业领军人物周军团队入选首批“雄才创业计划”。雄安新区对入选的3个团队给予相应资金支持,用于开展科研攻关、项目产业化、购置与项目相关的仪器设备、改善人才团队工作条件等,进一步增强人才团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人才是雄安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雄安新区发布《关于打造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聚集新人才的若干措施》(简称“雄才十六条”),以“真金白银”和“全链条服务”向全球人才敞开大门。“雄才十六条”可谓条条给力:对符合条件的顶尖科学家,给予2000万元至5000万元科研经费和300万元生活补贴;高校优秀应届毕业生入职后5年内,每月分别按博士生3000元、硕士生2000元、本科生1000元发放生活补贴。
据统计,雄安新区设立以来,来自全国的高素质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入。截至目前,一批院士团队项目落户雄安,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在雄安新区领衔创办企业,1.4万多人办理了“雄才卡”,政策、产业、平台、服务“四位一体”人才工作体系加快形成。从政策引力到发展活力,雄安新区正成为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典范。
亲历者说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招商部部长郝小乐:
雄安是年轻人奋斗的乐土
本报记者 李如意
“我是园区的服务员、新区的宣传员。”在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招商部部长郝小乐向到来的客商介绍着自己。 3月20日,一上午的时间,她就接待了三拨客人。人群当中,留着短发,戴副眼镜,爱说爱笑,透露着一股亲和力。尽管行程很满,但每次讲解都是详尽周到,充满热情。
郝小乐是一位90后,家在保定市区,毕业后在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工作。伴随着保定中关村的发展壮大,郝小乐也快速成长,成为园区的运营人员。“中关村这些年见证了我的成长,这也给了我更大的舞台。” 2023年,当得知雄安中关村正在筹建的消息时,郝小乐第一时间报了名。
2023年7月,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选址确定后,郝小乐与同事们第一时间驻场办公。马不停蹄就开始展厅搭建、开业仪式筹备、嘉宾邀请等细节的落地工作。当时的园区还只是毛坯房,满眼都是水泥块。只用15天,团队就完成了展厅设计和3000平方米的办公场地装修,从施工到交付,也仅仅又过了十几天。“大家都在争分夺秒。”
虽然很累,但很有成就感。雄安中关村开园后,郝小乐便与同事一道,到北京对接中关村发展集团,在雄安接待来访的客户客商,还会去全国各地推介雄安新区的政策。“雄安的写字楼有租金优惠,一年就能省下十几万”“未来这里还是创新高地和创业热土,很多中关村企业都到这儿考察对接”……每次见到客人,她都会热情地向大家介绍雄安新区的产业政策、人才政策、子女就学政策、落户政策等。
冲刺,雄安的“鼓点节奏”停不下来。郝小乐手中有个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个企业的需求,她的日程表也安排得满满的。如何更好地当好“企业的服务员”?她向记者介绍,“我们会帮助企业通过横向、纵向的交流,对接上下游产业链。我们还会重点加深园区企业间的交流互动,让园区里的企业先联通起来,让楼与楼、各家企业之间先打通,打造内部的微生态。让企业沉下来,还要留得住,发展好。”
为照顾家庭,郝小乐把家人也带到了雄安新区,“雄安是年轻人奋斗的热土,这样的工作很充实,希望雄安中关村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本报记者 邓伟摄
来源 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