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追风的人
新华社记者 安路蒙
今年四月,异常大风天气,由北至南席卷全国多地。然而,内蒙古有这样一群气象“追风人”,为给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天气信息,他们身处气象观测预报一线,争分夺秒与风赛跑。
11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出现暴雪天气,过程中伴随大风,极大风速达22.5米/秒(相当于9级大风),最小能见度不足300米。当晚7时15分,海拉尔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业务员周铁桩要完成当天的第二次探空气球施放任务。
寒风呼啸中,他一手举着直径两米多的探空气球,一手拎着挂在气球上的探空仪,顶风弓身,艰难地跑向一片空地,辗转几圈才找到合适的放飞角度,随即气球被大风卷入空中。这段视频传到了网上,不少网民担心他会被大风吹跑。“当时风很大,没点儿体重还真不好说。”周铁桩打趣说。
探空气球,顾名思义,就是利用气球把探空仪带到万米高空进行温度、大气压力、湿度、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的测量。我国有131个国家高空气象观测站,每个高空站雷打不动每天都要准时施放探空气球,确保全国气象数据同时收集和上传。
恶劣天气会给气象人的工作带来不小挑战,气球升空途中很容易意外爆裂。此轮异常天气中,大风叠加暴雪,在工作20多年的周铁桩看来也较为罕见。
“视频中的气球充气量达4.5立方米,往常能升到4万米的高空,但那天风大,升到2.9万米就爆了,不过飞得很远,飘了100多公里,顺利传回了气象数据。”周铁桩说。
当周铁桩在凛冽寒风中放飞气球时,远在10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近乎同步收到了观测数据。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会商室内,24小时灯火通明,首席预报员马素艳正在和同事们会商天气,发布大风、暴雪等预警信息。
此轮大范围异常大风天气从4月11日开始,但预报员的“追风”时间轴要往前调很多。
“这场大风天气,其实早在6日就被精准捕捉到了,8日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发布了重大气象信息专报,10至12日连续发布大风黄色预警。”马素艳说。
马素艳表示,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社会关注度不断攀升。气象是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预报的发出意味着各地政府和部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调动。这要求预报尽可能精准,也给预报员带来了无形的压力。
“预报员鼠标一点,画的这个圈,圈里的灾害性天气就可能影响很多人。”马素艳说,每次发出预报预警信息,她和同事们要综合各种气象数据、理论知识和预报经验等,认真分析和研判,才能得出预报结论。
在内蒙古,大风时常伴随沙尘而来。从事沙尘天气监测的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数据中心正高级工程师温建伟,便是这样一位时刻关注风况的“追风者”。
“大风沙尘天气会对生产生活带来影响,如何更早地给出准确预警,就是我们要做的工作。”温建伟团队正在研发一种沙尘天气监测与预警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来帮助监测和预测沙尘。
在温建伟团队研发的实时定量化沙尘监测产品中,此轮大风沙尘天气的行进轨迹直观呈现,沙尘的起源与传播范围一览无遗。
“该技术可以提前3小时预测即将到来的沙尘暴的时间和严重程度,这项技术成果已经被民航部门应用于运营决策中。”温建伟说,面对大风沙尘天气,未来有望从以前“沙尘暴来了关窗户”的被动躲避,建立起用AI预警、立体防御、公众科学参与的主动应对体系。
14日,中央气象台预计本轮冷空气带来的大风沙尘雨雪天气趋于结束。正是这群气象“追风人”坚守岗位、灯火不熄,筑牢了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也给了社会公众直面极端天气的勇气和信心。
(新华社呼和浩特4月14日电)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