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杰百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到2030年我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提至5000万千瓦以上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21:47:00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记者戴小河)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虚拟电厂发展的指导意见,一场“没有烟囱的能源革命”正加速从蓝图走向现实。

意见为虚拟电厂的发展立下了清晰的“时间表”和“任务书”。到2027年,虚拟电厂建设运行管理机制要成熟规范,参与电力市场的机制健全完善,全国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到2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应用场景进一步拓展,各类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调节能力提升至5000万千瓦以上。

“虚拟电厂并非实体电站,而是电力系统的‘智能管家’。”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总经理程韧俐解释说,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分散光伏、风电、储能设备、用户用能中可调节资源整合为统一可控单元,当电网负荷过高时,可远程降低用户的空调功率或释放储能电量;新能源发电富余时,则协调用能设备联动,例如邀约电动车充电、蓄冰空调提前启动。这种“聚沙成塔”的模式,既缓解供需矛盾,又避免资源浪费。

2023年至今,深圳虚拟电厂累计启动精准响应102次,累计调节电量超560万千瓦时,创造经济效益达1.5亿元,最大调节能力达85万千瓦,容量相当于28万户居民用电负荷。

意见指出,各地要结合实际培育不同特点的虚拟电厂主体,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投资,共同推动技术及模式创新,让虚拟电厂通过综合能源服务拓宽收益渠道。同时,从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接入调用机制到资源聚合水平,都将全面提升。在市场参与上,明确了准入条件,完善了参与各类市场的机制。安全运行方面,也对虚拟电厂参与电力系统运行和自身安全提出了严格要求。

虚拟电厂的发展意义深远,将重构能源产销模式。未来,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持续健全的推动下,电力系统将呈现“海量用户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新场景。普通用户或将可以通过虚拟电厂,将自家分布式电源产生的多余电量卖入市场,真正参与到能源生产和交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