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parency
第137届广交会今日开幕,万商云集。15日中午11点,位于广交会展馆负一楼的麦当劳门店内座无虚席,手持汉堡的各国客商操着十余种语言洽谈订单,咖啡机持续运转的嗡鸣与展馆内此起彼伏的报价声交织,合奏成一曲开放乐章。
这家美式快餐品牌在广交会现场的火爆,恰似一扇观察国际贸易深层逻辑的窗口——当美国对华挥舞关税大棒时,其本土品牌却在中国最大贸易展会上赚得盆满钵满,生动诠释着“你中有我”的产业链真相。
实际上,在美国餐饮企业的中国供应链图谱上,云南咖啡豆、山东生菜、广东肉鸡早已构建起超高本土化率的产业网络。麦当劳中国超过90%的食材都在本土采购、生产;星巴克在中国的每一杯咖啡里都有来自云南的咖啡豆。
餐盘里、冰杯中盛放的是中美经济无法切割的实证。这种“在中国、为中国、链全球”的模式,正是全球化最坚韧的注脚。
本届广交会上,这般“矛盾的统一”俯拾皆是:美国采购商依然前往新能源展区签下中国制造的订单,中国制造商用来自德州的仪器芯片打造智能家电,墨西哥客商带着中国设计图纸回国建厂……在3.1万家参展企业中,不少美资企业及其供应链伙伴活跃其中。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一季度,在美国政府滥施关税的干扰和冲击下,中美双边贸易仍保持增长,进出口规模1.11万亿元,增长了4%。
历史反复证明,产业规律终将穿透政治藩篱。从1979年中美建交后首批入华的跨国企业,到如今深度嵌入中国制造的苹果供应链,市场力量总能在关税壁垒间找到生存的空间。
当广交会展馆内人形机器人用不同语言“自己卖自己”,当美国企业在中国的工厂依然24小时运转,所谓“脱钩断链”早已沦为伪命题。
麦当劳门店大排长龙的这场微型全球化实践,是对中国坚持开放的微观印证。或许正如那位排队半小时买到巨无霸的伊朗采购商所说:“在这里,生意从来不问国籍,只问诚意。”
文 | 记者 孙绮曼
图、视频 | 记者 邓鼎园 汤铭明
剪辑 | 记者 梁岚
包装 | 记者 余梓涛 张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