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X,我想要一杯威士忌和一罐可乐。”
“好的,请问可乐是要无糖的还是普通的?”
“无糖的。”
“好的,请稍等。”
2分钟后,“酒保”机器人XMAN便端上了一杯威士忌和一罐无糖可乐。
这是服务机器人企业擎朗智能近期发布的人形具身服务机器人XMAN-R1,目前,XMAN-R1已可完成服务场景内“点单-配餐-送餐-收餐”等任务,未来将向更多场景探索。
成立于2010年的擎朗智能,提供服务机器人产品和完整解决方案。目前他们拥有配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引导机器人、消毒机器人等品类,业务覆盖餐饮、酒店、医疗康养、工厂、商超、机场等场景。截至目前,擎朗智能机器人在全球出货量累计超10万台。
3月27日,南方都市报“走进未来产业”调研团队来到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擎朗智能”),对话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
专用机器人率先上岗,餐厅、酒店、医院需求高
成立15年以来,擎朗智能已发布5个系列的服务机器人,包括配送机器人 T系列、清洁机器人C系列、楼宇机器人W系列、迎宾机器人G系列,以及医疗配送机器人X系列等。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擎朗智能机器人在全球出货量累计超10万台,足迹遍布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诸多服务机器人品类中,餐厅配送机器人是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的出海主力,也是擎朗智能的主力产品线。IDC数据显示,2023年擎朗智能以44.8%的比例位居中国商用服务机器人厂商出海收入份额之首;2022年,擎朗智能在中国餐饮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份额中占比高达60.4%。
XMAN-R1是擎朗智能推出的首款人形服务机器人,拥有拟人的上半身如双臂、灵巧手,但下身仍为轮式。
“之所以第一台选择轮式机器人是两个考虑,一方面目前双足人形机器人比轮式更容易翻,在服务场景中假如突然断电,双足机器人很容易摔倒砸到人,我们的机器人都是近距离服务人,非常危险。第二我们认为双足人形是最终形态,相当于自动驾驶里的L4级别,直到今天L4还没实现商业化落地,但L2已经大规模落地了。我们认为类人机器人的大规模落地需要经历L2 、L3再进化到L4,这是商业化的必然逻辑,因此我们选择了轮式机器人,能率先落地的这条路径”,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向南都记者表示。
据介绍,XMAN-R1以“岗位化、亲和力、安全性”为设计理念,适配擎朗智能所深耕的服务行业场景。
在岗位化维度,XMAN-R1 可以学习服务人员动作逻辑与姿态,实现双手递物、移动控制;为更好的融入服务场景,XMAN-R1 还参考人体比例,打破机械感,同时配备大语言模型、表情反馈等拟人交互功能,提升服务亲和力。
安全性方面,XMAN-R1 搭载 11 项多模态传感器,结合自研三维重建技术,实现 360 度高精度感知。凭借智能避障能力,保障人机协作及人群安全,适配餐厅、酒店、医院等高频人群密集场景。
此外,XMAN系列还将与擎朗现有专用型具身服务机器人实现数据共享与任务协同。如在餐厅,XMAN-R1可以独立完成取酒、倒酒、放置托盘等配餐动作,并通过机器间任务调度,将餐品交接给配送机器人T10按最优路径送餐,并在最后完成桌面清理任务。在酒店内,XMAN系列未来将与大载重配送机器人S100、清洁机器人C30等协作完成迎宾、行李配送、商业清洁服务等。
通用机器人短期难落地,未来多种机器人协同工作
在李通看来,机器人可以分为两大类,专用型机器人和通用机器人,当前市场上销售的所有机器人都是专用型机器人,为特定工作而设计。这也是擎朗智能的产品研发路径,推出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分配到不同的岗位。
上海擎朗智能创始人兼CEO李通。
原因在于当下训练通用机器人的数据量不够。“具身智能或者是人形机器人目前最大的一个卡点。就是数据不够,来自真实物理世界的数据远远不够,因此很难实现通用具身智能。”李通表示,“如果聚焦特定岗位训练专用机器人,如一台只负责制作汉堡或者炸薯条,一台机器人只用于酒店打扫卫生,这类服务机器人所需要的数据量就没那么大,我们可以保证机器人正常运作,但我们很难想象把它销售给普通家庭用户,去完成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繁重任务。”
基于多年服务机器人商业化落地实践经验,擎朗智能提出“机器人岗位化”概念,并认为"岗位化"模式可更快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
对应岗位规范化流程,具身服务机器人的工作内容可以被精确的描述,结果可以被标准化评估,这将更有利于在商业环境形成机器人能力的闭环。通过不断的复制“岗位化”工作模式过程,机器人将不断学习和拓展多样化工作能力,持续增强基础动作模型能力,逐渐实现更广泛的落地场景应用。
“通用机器人就像人一样,是一种能够完成多项任务的机器人。我们一直致力于推进通用型机器人的发展,并且也看到了其未来落地的可能性。”李通称,“通用型和专用型并非彼此替代,而是最终会混合使用。因为专业机器人在执行特定任务时,其效率远高于通用型机器人。这是由于专业机器人经过专门设计,其结构性能和ROI(投资回报率)都明显优于通用机型,从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专用机器人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换一个任务就需要更换一台机器人。”
在李通看来,正如《机器人总动员》里描绘的世界一样,未来的世界将会充满各种机器人,如协助剪发、撑伞、拖地以及化妆的专用机器人,它们专注于单一任务。同时还有通用型机器人,它们可以执行多种任务,尽管专业机器人的效率更高,但通用机器人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不容小觑,也是各家机器人企业追求的终极形态。
AI技术驱动机器人阶跃式发展
回顾15年创业历程,李通认为,服务机器人的两次阶跃式发展均受益于AI技术的突破。
“第一次是在2015年AlphaGo的出现,让我们了解到深度学习技术可以用于服务机器人。也是在那一年我们拿到了来自微软的天使轮融资。”李通回忆道。
AlphaGo是首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和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由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开发,它的主要工作原理是“深度学习”。2016年3月,AlphaGo与韩国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进行了一场围棋人机大战,最终以4比1的总比分获胜。这场胜利标志着人工智能在围棋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2016年,擎朗智能制造的第一款真实可跑的无人配送机器人T1问世,从0-1开创了全球首个餐饮配送机器人行业。但直到2018年,擎朗智能才卖出了第一台量产送餐机器人,其间,由于产品迟迟无法量产落地,擎朗智能一度被质疑为“骗子公司”。
2018年,T1实现量产并建立全球首条餐饮服务机器人量产产线,服务机器人开始全面正式销售,在瞄准餐厅这一场景后,擎朗智能很快拿到海底捞的一大笔机器人订单——也是第一个大客户。擎朗智能助力海底捞打造了全球首家智慧餐厅,这家餐厅至今仍在使用8台迭代至最新款的擎朗机器人。据介绍,在用餐高峰期,一台机器人能代替3~4个传菜员,而一台机器人一个月的平均成本为2000~3000元,约为人工的一半。
擎朗餐饮配送机器人。
随着送餐机器人进入海底捞等连锁餐饮,擎朗智能逐渐被外界知晓。彼时,市场多认定擎朗智能为送餐机器人公司,但李通强调,“我们不认为自己是配送机器人公司,而是定位于机器人公司,当下的技术成熟到什么程度,我们就用什么样的机器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直到2022年,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出现,让服务机器人迎来第二个突破式发展。擎朗智能也得以开拓更多新的功能和场景。
“机器人有很多种,传统工厂里的机器人靠的是机械的精度和材料,而我们做的智能机器人或者说服务机器人,靠的是人工智能算法和规模化落地。”李通向南都记者表示,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出现让可以做到了之前做不了的很多事情。
如在海外商超中,接入ChatGPT的擎朗机器人化身智能双语导购员,通过对话式交互,满足顾客咨询优惠、商品货架导引等需求,大幅提升商超营收。在医疗场景下,接入DEEPSEEK的擎朗机器人可实现更精准的语义理解和多轮对话能力,中英文混合术语识别准确率高达98.7%,覆盖任务下单、任务查询、知识查询等全流程应用,医护人员重复性工作减少40%。
在3月31日,擎朗智能发布了覆盖全场景的商用清洁机器人家族以及营销&窄道配送机器人T11。目前擎朗智能已成为具有从配送到清洁、从餐厅到酒店、医院,从专用具身到双臂具身、人形具身等全场景全品类全球化的服务机器人公司。
3月31日,擎朗智能发布了覆盖全场景的商用清洁机器人家族以及营销&窄道配送机器人T11。
出品:南都政商数据新闻部、上海新闻部
统筹:甄芹 马宁宁
采写:南都记者 马宁宁 林文祺 发自上海